2015年11月29日星期日

1965.11.30叶群向毛泽东反映罗瑞卿问题、姚文元文章的后续反应、广东提拔青年干部、石家庄四清

19651130日,叶群带林彪的亲笔信和几份材料,到杭州向毛泽东反映罗瑞卿的问题,次日毛接见叶群,长谈近5个小时。
林彪在信中说:“主席:有重要情况需要向你报告,好几个重要的负责同志早就提议我向你报告。我因为怕有碍主席健康而未报告。现联系才知道杨尚昆的情况(叶剑英讲的),觉得必须向你报告。为了使主席有时间先看材料起见,现先派叶群送呈材料,并向主席作初步口头汇报。如主席找我面谈,我可随时到来。此致 敬礼! 林彪1130日”
所带材料还包括以下9种:1965415日刘亚楼给罗瑞卿的信;1965520日林办工作人员的揭发材料;19651025日雷英夫给林彪的信;19651025日雷英夫《我对罗总长的几点具体意见》;雷英夫:《罗总长对待主席指示的几个问题》;19656月张秀川《罗总长对突出政治的错误看法》;19651015日张秀川给林彪的信;张秀川:《罗总长对主席思想的错误观点》;19651127日李作鹏、王宏坤、张秀川给林彪的信。

出处:丁凯文《罗瑞卿事件始末与辨析--兼谈林豆豆有关罗瑞卿事件的回忆》,载《罗瑞卿案》,余汝信主编,新世纪出版社2014年2月版。 
~~~~~~~~~~~~~~~~~~~~~~~~~~

19651130日,《人民日报》在第五版“学术讨论”专栏里转载了姚文元批判吴晗《海瑞罢官》的文章,加了由吴冷西起草经周恩来、彭真审定的“编者按”。
“编者按”全文如下:
姚文元同志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对海瑞这个历史人物和《海瑞罢官》这出戏,提出了很重要的批评意见。我们认为,对海瑞和《海瑞罢官》的评价,实际上牵涉到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剧的问题,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研究历史和怎样用艺术形式来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思想界中存在种种不同的意见,因为还没有系统地进行辩论,多年来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
本报过去也发表过吴晗同志的《海瑞骂皇帝》(笔名刘勉之,一九五九年六月十六日)、《论海瑞》(一九五九年九月二十一日),还发表过其他有关历史人物评价的文章。我们准备就《海瑞罢官》这出戏和有关问题在报纸上展开一次辩论,欢迎史学界、哲学界、文艺界和广大读者踊跃参加。
毛泽东同志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说过,“我们的政权是人民民主政权,这对于为人民而写作是有利的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给了新的保证。如果你写得对,就不用怕什么批评,就可以通过辩论,进一步阐明自己正确的意见。如果你写错了,那末,有批评就可以帮助你改正,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在我们的社会里,革命的战斗的批评和反批评,是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发展科学、艺术,做好各项工作的好方法。”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辩论,能够进一步发展各种意见之间的相互争论和相互批评。我们的方针是:既容许批评的自由,也容许反批评的自由;对于错误的意见,我们也采取说理的方法,实事求是,以理服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我们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思想。”
毛泽东同志又说,“这个方法可以使我们少犯错误。有许多事情我们不知道,因此不会解决,在辩论中间,在斗争中间,我们就会明了这些事情,就会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不同意见辩论的结果,就能使真理发展。对于那些有毒素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也可以采取这个方法,因为同那些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进行斗争,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发展起来。这是在对立面的斗争中的发展,是合于辩证法的发展。”

出处:《人民日报》19661130日《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

19651030日,《文汇报》在《关于<海瑞罢官>问题的讨论》专栏,刊登马捷批评姚文元的文章《也谈海瑞罢官》,同时重登张春桥改定的长篇编者按。马捷文章是第一篇公开反对姚文元观点的文章。马捷,真名马以鑫,当时是上海敬业中学年仅18岁的高三学生,他在文章中批评说:“我们认为姚文元同志的许多观点是错误的,为了达到自己否定《海瑞罢官》的目的,不惜断章取义地引用他人文章”,“断章取义地分析作品,其卑鄙程度是令人诧异的。”
1110日姚文发表后,张春桥就指令文汇报广泛访问京沪等地的知识分子,了解情况。报社听到的是学术、理论、文化各界人士对姚文元一片斥责声,但没有人肯公开写批评文章。张春桥看到马捷自己寄来的批评文章后,立即指令文汇报总编陈虞孙亲自了解作者的情况,定稿发表,意在“引蛇出洞”。随后又组织了几篇批评姚文的文章,制造争鸣的假象。

出处:《文汇报》文化大革命大事记(征求意见稿)2001年。
~~~~~~~~~~~~~~~~~~~~~~~~~~~

19651130上午邓拓和宋硕一起在国际饭店召开北大、人大、师大、政法、民族学院、戏剧学院、北师院、河北北京师范学院等院校中共党委书记会,邓拓说:“总的精神要按《北京日报》二十九日按语做”,“先当学术讨论”,“要掌握具体材料,要有具体的东西。”“不要扣帽子,不要从政治上入手”,“动不动就扣帽子的风气不好。”他说:“吴晗民主革命时是反帝反蒋的,解放后,开始表现还好,五九年以后,表现有些倾向不太好。”下午,宋硕又召开其它文科院校党委书记会,贯彻上述精神。陆平随即在北京大学布置法律系师生查《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等资料,对海瑞“平冤狱”等问题进行学术研究。

  出处:彻底摧毁旧北京市委战斗兵团、首都部分大专院校彻底摧毁旧北京市委联合纵队宣传组《彭真、刘仁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破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事记(一九六五年九月至一九六六年五月)1967.05.16;首都部分大专院校、中等学校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编《天翻地复慨而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事记(19639——196710)》,1967.12.00 
~~~~~~~~~~~~~~~~~~~~~~~~~~

19651130日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培养、提拔新生力量,要求在两三年内把区党委、地委正副书记年龄平均从现在47岁调整到40岁左右,两年内把县委正副书记年龄平均从现在40岁调整到35岁左右,每个专署有130岁以下的县委书记。
此前1117日中共中央批转中组部关于提拔新生力量等三个报告。http://50nianqian.blogspot.com/2015/11/19651117.html


出处:中国共产党广东历史大事记(1949.10-2004.9http://www.gddsw.com.cn/dstd/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9

~~~~~~~~~~~~~~~~~~~~~~~~~~

截止196511月底,石家庄市共接收退赔款和“四清”退赔物资有:黄金922.4克,白银2487. 09克,银元431块,还有房屋、衣料、自行车、缝纫机等总值13.1万元,加委托售款、“四清”退赔专款,总计779690元。


出处: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石家庄历史大事记(1949.10-1966.4)》,新华出版社, 1996年。

2015年11月28日星期六

1965.11.29解放军报、北京日报转载姚文元文章、周扬对业余文艺创作者讲话、合肥下黄沙

《解放军报》和《北京日报》均转载姚文元批判吴晗《海瑞罢官》剧的文章,并分别加了编者按。
《解放军报》的编者按是:“本报今天转载了《文汇报》1110日发表的姚文元同志《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这篇文章很值得大家认真读一读。
1961, 吴晗同志编了一本京剧《海瑞罢官》。这个戏,是一株大毒草。作者用歪曲历史真实和“借古讽今”的手法, 极力美化统治阶级,宣扬不要革命的阶级调和论。作者精心塑造了海瑞这个形象,要我们社会主义时代的人民去“学习”海瑞的所谓的“退田”、“平冤狱”以及所谓“刚直不阿”的“大丈夫”精神, 等等, 这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明明白白的吗?
毛主席教导我们, 任何时候都不可忘记阶级和阶级斗争。《海瑞罢官》这个戏的出现, 正是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阶级斗争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强调突出政治,就是要学会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来看待历史, 看待现实, 看待一切事物。我们军队的同志, 不仅要善于在战场上进行阶级斗争, 而且要善于在政治思想战线上进行阶级斗争。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用鼻子嗅一嗅, 到底对哪一个阶级有利,对什么不利。我们必须旗帜鲜明, 立场坚定。凡是对党、对人民、对无产阶级革命有利的事情, 我们就坚决拥护, 坚决去干。反之,就坚决反对, 坚决不干。
希望大家在读《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篇文章的时候, 好好想一想, 议一议。大家要关心报纸刊物上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 从中吸取教益。
据时任《解放军报》文化工作宣传处编辑宋维说,这个调子最高的编者按并非奉上级具体指令写的,而是报纸领导认为既然毛泽东不满意北京报纸不转载姚文元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那就说明毛同意姚文元的批判,那就按姚文的调子写。不过在这个按语引起彭真不满后,《解放军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再发表自己的关于批判《海瑞罢官》的东西,而主要是转载相关讨论文章。直到后来毛泽东关于“彭德怀也是海瑞”、“《海瑞罢官》的要害是罢官,嘉靖罢了海瑞的官,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的话传达后,军报才开始陆续发表部队干部和战士“愤怒声讨”吴晗和《海瑞罢官》的大批判文章。

《北京日报》的编者按是彭真把邓拓、范瑾、李琪、郑天翔、万里、 刘仁找到家中讨论的,由彭真定稿,编者按对姚文元的文章未置一词,但这本身也是一种表态。全文如下:“十一月十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同志《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 >》一文,现在加以转载。
吴晗同志编的《海瑞罢官》是一出影响较大的戏。过去本报和《北京晚 报》发表过繁星、常谈、方三、史优等赞扬《海瑞罢官》的文章。几年来, 学术界、文艺界对《海瑞罢官》这出戏和吴晗同志写的其他文章是有不同意见的。我们认为,有不同的意见应该展开讨论。毛主席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为了便于大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弄清是非,解决问题,我们准备在本报就《海瑞罢官》及其他有关的问题展开讨论。

在此前后,李琪说“中宣部和北京市委都不知道,这是江青同志在上海决定的,象这样的事个人作出决定是不应该的。搞得我们很被动”,还说:“姚文元给吴晗下的政治结论帽子太大,说服力不强。今后人们更不敢写文章了。”
万里说《解放军报》的按语说服力不强,还是咱们(北京日报)的好。

11.29文汇报在《读者来信要求讨论<海瑞罢官>》通栏大标题下,发表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戏剧学院、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部分人员的署名来信。信前有个加框醒目的编者按,经张春桥反复修改,并指定报纸连登六次。按语说“我们发表姚文元同志的文章,正是为了开展百家争鸣,通过辩论,把《海瑞罢官》这出戏和它提出的一系列原则问题弄清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实际情况是,姚文发表之前,张春桥已布置一些单位先组织讨论、听取反应。这四封来信就来自先行单位。

参考:《文汇报》1965126日《<海瑞罢官>问题的讨论逐步展开》;北京矿业学院东方红企六四第八路军编《覆灭前的疯狂——彭真刘仁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破坏文化大革命罪恶活动大事记》,中国文革研究网录入;宋维:军报转载《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始末,《百年潮》20037月;卜伟华,《“砸烂旧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1966-1968)》,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文汇报大事记
~~~~~~~~~~~~~~~~~~~~~~~~~~~~
1965112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在由中国作协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召开的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上,作了《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做又会劳动又会创作的文艺战士》的讲话。他赞扬与会者是“文艺战线上的一支新军。你们是从工农兵群众中来的。你们又会劳动又会创作,拿起枪来是战士,拿起笔来也是战士。”
周扬说反右派斗争后阶级斗争并未停止,在1959-1961年困难时期,“我们的文艺战线也出现了一股逆流。”他列举了舞台上大演各种坏戏和鬼戏,舞台上出现了各种牛鬼蛇神,他特别提到“还有一些戏用隐喻的、借古讽今的手法,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帜,来攻击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发泄对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不满。”电影方面,出现了“离革命之经、叛革命战争之道”的主张。文学方面有“写中间人物”理论,意思是说贫农、下中农的大多数都是处在动摇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中间状态”。还有的人宣传“三十年代”的文学传统。196162年这股逆流达到了高峰。对此,文艺界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进行了整风,“这是文艺战线上第五次的大批判。”
周扬不点名的借用林彪1962讲话,说“多年来的经验证明,当我们全面地正确地执行毛泽东文艺路线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就取得胜利;违背了这个路线的时候,工作就遭受失败。”
除毛泽东外,周扬点名引用了三个人的话,分别是林彪、原上海一把手柯庆施和北京一把手彭真,其中柯庆施1962年“要求作家写建国以来的十三年”,彭真说“许多人身子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可是脑袋还留在封建主义社会或者资本主义社会”。
周扬表扬了一些作品,包括京剧《红灯记》、《沙家浜》,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歌舞《东方红》,雕塑《收租院》群像,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夺印》、《年轻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短篇小说《开顶风船的角色》、《政治连长》。
周扬号召作家主要应该写社会主义、写英雄人物,尤其要写当下的先进青年,比如“年轻的科学技术人员和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最后,周扬强调培养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接班人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接班人要接老一辈的班,但要走与老一辈根本不同的道路。为此,周扬引用林彪对军队的文艺工作者提出思想过硬、生活过硬、基本功过硬的“三过硬”要求,说这三项要求对所有文艺工作者都适用。
龚育之等人参与了周扬讲话的整理,到1966年在11日的《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第一期同时发表,明显是重要文章的架势。但是,据龚育之判断,周扬没有把这篇文章按惯例送毛泽东看过。根据会议记录原稿,周扬讲话中有些内容没有出现在正式发表稿里,比如:
“为什么文艺战线上的斗争这么多,你们不要觉得轻易,你们得准备斗,也准备挨斗。为什么文艺方面的斗争如此频繁?会不会挫伤有些同志的积极性?个别的可能有,但整个斗争是必要的,不可少的。没有这些斗争,不可能有今天的会。
文艺是阶级感觉最灵敏的部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要争夺它,作为斗争的武器。文艺是阶级的触觉,有斗争,它必然反映。资产阶级在文化领域里还有相当大的优势,真正有知识的人还多在资产阶级。文化遗产掌握在他们手中,而我们又要向他们学,向遗产学
搞文字工作很容易受资产阶级思想的毒害,有名有利,所以说搞文字工作是个危险的工作。搞文艺很容易脱离工农兵,只要你一脱离,你便成了资产阶级的俘虏。
不斗行不行?不进行斗争危险有多大?你们接什么班?接作家的班?接作家协会主席、副主席的班吗?你们首先应该接文艺斗争的班。”
周扬报告中强烈的斗争气势令人震惊,在随后的小组讨论会上引起了不同的反应。
一位名叫范铿的与会者表态:“过去用枪杆子夺印把子,现在我们得用笔杆子保卫印把子。”
有些与会者感到“文字工作不安全”,河北、陕西、江西等代表团有几人在会上不约而同地说:“这次批判作家的面太宽了,这是危险的职业啊。我家里也不愁吃,还是少写一些,何必呢?”“我们过去不是明方向,现在是要看方向啊。”“社会主义文艺界线在哪里呢?”
一位名叫罗起平的与会者在小组的发言引起会议领导者刘白羽的注意,刘在大会上宣讲这段发言的要点:“凡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光荣的事。听了报告,知道这是危险的,但我们要当突击队,开足马力,全速前进。犯了错误也豁出去了,为了党的事业,不计较这些。”

出处:《人民日报》196611日《周扬: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做又会劳动又会创作的文艺战士》;龚育之,《龚育之回忆——“阎王殿”旧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陈徒手,《“挖一天河怎么样?”——记文革前夕一次奇葩全国创作大会》,凤凰读书。

~~~~~~~~~~~~~~~~~~~~~~~




19651129日,蒙古漂来浮尘,造成合肥地区下黄沙。
来源:《合肥市志·大事记》

2015年11月27日星期五

1965.11.28周恩来和彭真开会布置转载姚文元批判吴晗的文章、周恩来谈中共驻港澳干部的工作

1965年1128日彭真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周于11月27日从上海回北京后就要彭通知首都各报转载姚文元文章)在人大会堂西大厅召集首都各报刊负责人开会,布置转载姚文元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彭真一到,就问邓拓:“吴晗现在怎样?”邓拓说:“吴晗很紧张,因为他知道这次批判有来头。”彭真大声说:“什么来头不来头,不用管,只问真理如何,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会上,彭真一面不得不让北京各报转载姚文;一面又提出“放”的方针,并且叫中宣部副部长姚溱通知《光明日报》不得和《人民日报》同一天转载姚文,“以免震动太大。”彭真还布置北京市委:“明天要转载姚文元文章,要赶写一个按语,特别要在历史唯物主义上下功夫,凡提吴晗的名字都加上‘同志’。
会议要求29日《北京日报》和《解放军报》全文转载,30日《人民日报》理论版转载,文前均加上编辑部的按语。《光明日报》拖到十二月二日才转载。

出处:196811日江西大学井冈山兵团《井冈轻骑》、南昌五中“一小撮”战斗团《猛闯》兵团编《震撼世界的伟大革命: 全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事记》;《彭真年谱(第四卷:1960-1978)》,第450页

~~~~~~~~~~~~~~~~~~~~~~~~~~
   1965年11月28日,周恩来在与中共港澳工委负责人谈港澳工作时指出:在我们的机构内部,对职工的教育基本上是爱国主义的要求,就是爱社会主义的祖国。为了适应港澳的实际情况,提团结、教育、提高也可以重要的是爱国主义的要求。不是社会主义改造港澳地区不要照搬国内的一套。只能要求自己的干部在思想作风上严格一点,但在工作方法和生活方式上也要照顾当地的习惯,否则,就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要记住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群众,这是毛主席的根本思想。又说:现在搞组织工作的同志,仍把党员和群众在填表时分开来提,一种是党员,一种是群众,这是不妥当的。其实党员也是群众。如党员认为自己不是群众,就变成高人一等。正确的提法应该是:党员群众和非党员群众,或者党员干部和非党干部。
指示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派人到空军、边防军有关单位,现场检查部队中阶级教育、军队民主和制度等方面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及时改进。

出处:《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2015年11月26日星期四

1965.11.27林彪与罗瑞卿最后一次见面、李作鹏等揭发罗瑞卿和萧劲光

19651126日罗瑞卿在上海见到毛泽东时提出准备次日去苏州见林彪,毛说“去看看好。要他好好保养,要保养得像七千人大会的时候一样,能够做三个钟头的报告。”这是罗瑞卿与毛泽东最后一次见面。周恩来还请罗瑞卿把周向毛的汇报通报给林彪。
        1127日,罗瑞卿一到苏州便向林彪报到。林彪秘书马上回电话:“林总要你马上就来。”罗瑞卿到林的住处,一进门秘书就告诉他,林还未吃午饭。罗点点头,便来到林彪的会客室,林彪照例拉手、让座,又拿出糖盒请罗瑞卿吃糖。叶群未露面,而是在附近一间屋子里偷听。罗瑞卿知道林尚未吃午饭,几次声明,明天还可以留一天,再谈一次。林彪要求他一次谈完。罗瑞卿说了毛泽东、周恩来的嘱咐,汇报了在两广看地形及沿途部队情况,北京批判萧向荣的情况。他认为对萧的问题看得过重。林未置可否。罗瑞卿汇报中还谈到最近空军一飞行员驾机投敌的事,并对林说:“听说吴法宪为这件事急得满脸大汗。”林彪立即点点头:“这个人就是责任心强。”罗瑞卿突然联想到1962年海军刘承司事件后林指责海军萧劲光和苏振华的事,对比他对吴法宪的态度,真是不胜感慨。林彪接着又说:“就是要突出政治。突出政治就是突出革命。突出革命,他就不去反革命了。”
罗瑞卿汇报完后问林彪还有什么指示,林彪说:“没有了,谈完了。”罗站起身要走,林彪又问他身体如何,罗说:“还好,只是最近牙经常疼。”林彪说:“牙疼吃莲子炖鸭子,一吃就好。豆豆几次牙疼,一吃这个就不疼了。”这就是林彪最后一次见罗瑞卿的临别赠言。 

据杨成武的揭发,罗瑞卿在汇报中对林彪说:“把毛主席的书当作我们全军各项工作的最高指示,不符合我们国家的体制。”林彪问毛现在什么地方?罗瑞卿说:“我不知道,只知道毛主席坐火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
        11月底,叶群打电话给李作鹏要他写一个材料重点反映(8.6)打沉敌舰以后罗、萧的表现,1127日海军副司令李作鹏、第二政委王宏坤、政治部主任张秀川整理出《近年来海军两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围绕罗瑞卿搞军事大比武与林彪“突出政治”相对立,和海军内部就纠正“军事冲击政治”问题上的意见分歧等问题,给罗瑞卿列出“十大罪状”,称罗对海军“怀有巨大的阴谋”,“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是想占领海军这个阵地。”其中提到:“1962年,罗瑞卿同志代表军委在海军党委扩大会议上公开宣布:李挡第一线,苏(振华)、王(宏坤)为第二线,萧(劲光)为第三线。此后,常委决定萧、苏不在时,常委工作由李作鹏同志主持,并报军委批准了。但今年交心会后,萧、苏酝酿成熟后,突然提出:萧、苏不在时,由王主持常委工作,把李由一线改为二线,把王由二线改为一线……”材料还把罗瑞卿和萧劲光联在一起,说:“我们估计由于他们对突出政治、坚持四个第一不通,都存在着严重的单纯军事技术观点,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加上对林副主席一些正确批评不满,就使他们结合在一起了。”

出处:《罗瑞卿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李作鹏回忆录》,香港:北星出版社,2011年;19664月《坚决捍卫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彻底粉碎罗瑞卿篡军反党的阴谋(杨成武同志揭发材料摘述)》,转引自宋永毅主编《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2006年版。

2015年11月25日星期三

1965.11.26毛泽东支持姚文元批判吴晗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共驻印尼大使被召见、广东要求藏粮于民

    19651126日,毛泽东在上海接见柬埔寨副首相兼国防大臣朗诺,罗瑞卿参加会见。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告诉罗瑞卿毛对于姚文元批判吴晗文章的态度,于是罗瑞卿在陪同接见朗诺时对毛泽东说“评《海瑞罢官》的文章,我要了一本,还没来得及看。”毛笑了笑,但没说什么。当天晚上罗瑞卿看望江青,江说到“北京各报至今都不转载姚文元的文章,不知为什么……在在北京看家的是彭真。”罗瑞卿立即答应她,《解放军报》可以加按语转载。随后罗瑞卿吩咐秘书电话通知《解放军报》社。他又亲自打电话给彭真,告诉彭,他在同主席谈起此文时,主席笑了。因此他估计主席已看过此文,他建议《北京日报》与《解放军报》同时转载,彭真未给明确答复。
      1126彭真再次召集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会议,说:“对吴晗肯定要批评,但吴晗的问题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问题,不属于敌我矛盾。要组织队伍写文章,对的要肯定,错误的要批评。对姚文元的文章也是如此。要树立良好的风气,不要一批判什么人,就臭了。”书记处不同意姚文元从政治上对吴晗的批判,认为如果必须转载姚文,应加上按语表明态度。
    彭真在会上还说“吴晗写了《海瑞罢官》,别的人还有《海瑞上疏》,《海瑞背纤》,《大红袍》,《小红袍》。上海周信芳也演过《海瑞上疏》,难道张春桥没有责任。”此前彭真指责上海方面“发表姚文元的文章有什么背景?为什么不事先打招乎?党性哪里去了?”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长李琪亲自到上海摸底,中共北京市委书记郑天翔指令搜集上海几年来上演的戏剧和编写的剧本,准备写批评文章。

    出处:《罗瑞卿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196811日江西大学井冈山兵团《井冈轻骑》、南昌五中“一小撮”战斗团《猛闯》兵团编《震撼世界的伟大革命: 全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事记》;1967.05.16彻底摧毁旧北京市委战斗兵团、首都部分大专院校彻底摧毁旧北京市委联合纵队宣传组编《彭真、刘仁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破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事记(一九六五年九月至一九六六年五月)》;《彭真传》编写组,《彭真传》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
  19651126日中共广东省委发出《调整稳定粮食任务,逐步做到藏粮于民的指示》,要求各地逐步做到藏粮于民,增加储备,队有余粮,户有余粮,到1970年全省农业人口,每人储备半年粮食,除社员个人储备外,集体储备要达25亿斤左右,即每年生产队要储备5亿斤原粮。当月早些时候广西当局也发出类似的要求实行藏粮于民的通知。


   出处:中国共产党广东历史大事记(1949.10-2004.9http://www.gddsw.com.cn/dstd/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9
~~~~~~~~~~~~~~~~~~~~~~
    1965年1125日、26日印度尼西亚第一副总理兼外长苏班德里约和印尼总统苏加诺先后与中国驻印尼大使姚仲明会谈,内容是关于印尼与中共国恢复正常关系,讨论了在若干印尼城市发生的反华事件和中国援建的雅加达新兴力量会议大厦工程问题。

出处:《参考消息》19651127日《苏加诺同我大使举行会谈》。



  

2015年11月24日星期二

1965.11.25毛泽东对日本青年说不欢迎美国记者访华、中国照会印度领回被击毙印军尸体

19651125日下午,毛泽东在上海锦江饭店会见参加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的十五个日本青年代表团和其他日本朋友。毛泽东说:现在世界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不仅是日本的广大群众起来反对美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反动派,美国本身也有广大的青年群众起来反对美国政府侵略越南的政策。这是一种征兆,它预示着广大阶层要起来作斗争。现在世界上有两种运动,一种是像你们跟我们团结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的运动;一种是帝国主义以及他们的朋友联合起来反对我们的运动。所谓反对我们,就是不仅反对中国人民,也反对日本人民。我们反对美国帝国主义,只是限于反对帝国主义分子,一走要把美国帝国主义分子同美国人民划分清楚。现在美国人民起来反对他们政府的侵略政策,我们表示高兴,表示欢迎。可是美国还没有像你们一样有几百人到我们中国来看一看,你们是经过三个月的斗争的嘛,美国还没有这种情况发生美同的青年学生要到中围来,美国政府阻止他们来,他们还没有达到经过三个月的斗争来中国看一看的程度。美国的青年学生要来中国,我们欢迎。但是他们的新闻记者要到中国来我们就不欢迎,或者说我们对大部分的不欢迎,只对个别的欢迎
出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
19651125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消息,称昨日上午十点半有三名印度军人跨过麦克马洪线,侵入西藏来果桥地区。中方民政检查站向印军提出警告,印军不仅不听劝告反而开枪射击,中方“自卫还击”,击毙三名印军,并收缴印军所用步枪、望远镜等物。事发后中国外交部立即照会印度驻华大使馆,强烈抗议印军武装挑衅。很可能是出于报复,当天下午十七时零七分,印军在中锡边界达吉山口向中方巡逻的边防人员开炮射击两发。
1124日新华社还以采访中国国防部负责同志的名义,宣称“印度反动派正在加紧制造中印、中锡边境的全面紧张局势,蓄谋进行更大的军事挑衅”,比如1113日印军在中锡边界的东巨拉山口越境包围进攻中国边防执勤人员,但“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和民政检查站人员,手中也是有武器的,他们教训侵略者是有丰富经验的。如果你们一定要来侵犯,一定要再较量一下,那就请便吧”,最后国防部说“如果印度方面要求领回印军尸体和武器、物品,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和民政检查站,本着一贯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宽大政策,准许印军派遣人员,按照我们规定的时间,指定的路线,打着白旗,前来领取。”
1124日,印度国防部长恰范对印度议会下院说,从九月二十五日以来,共产党中国加紧了边界挑衅活动,在所有地区都发生了入侵事件共25次,其中包括锡金、拉达克和东北边界特区的非军事区,拉达克的整个非军事区差不多被中国重新占领。中国人大概想激怒我们做某种事情,而我们应当小心,不要被他们所激怒。政府不能不以严重关切的心情看待中国部队在北部边界进行的连续不断的日益加剧的无端侵略活动,政府准备应付在北部边界发生的任何不测事件。1120日四十名携带武器的中国士兵越过锡金边界,侵入将近两英里半。在印度巡逻队到这个地区后中国人才撤回西藏。不过反对党对于印度政府未对侵入锡金的中国人给以惩罚极为不满,要求印度把战争引向共产党中国人统治的西藏去。人民社会党的巴鲁阿尖锐地问“为什么恰范要全国小心,不要为这些入侵所激怒?怎么会让中国人侵入锡金达两英里之远呢?”统一社会党的洛希亚则问道打死了多少中国人,当恰范说中国士兵也在最近的战斗中死亡的时候,洛希亚戏剧性地站起来说“带一名中国士兵给我们,死的活的都行。”
1125日中国外交部再次照会印度驻华大使馆,除允许印方领回昨日被击毙的三名印军尸体外,还提到了926日在中国与锡金边界越过东巨拉山口后被中国驻防部队逮捕的三名印军,称“中国政府考虑到他们已经承认了越境的错误,决定象对待历次入侵的印军一样,对他们进行宽大处理。中国政府已指令有关当局将他们押解至边境,印度政府可派人在中国方面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去认领。”至于认领的具体时间、地点及其他有关事项,中方可将通过外交途径通知印度政府。
1127日,印度政府照会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抗议中国军队越境侵犯。照会说:印度政府严重关切地注意到,在过去的两周内,中国军队在印中边界的所有重要地段集结,并肆意越界进行侵略性和挑衅性的入侵。在一九六二年中国大规模侵略之后曾保持相对平静的东段,成批武装的中国士兵在好几个地点越过国际边界,侵入印度境内。在拉达克,中国军队大量地从他们在西藏的基地前进,蔑视科伦坡建议,在好几个地区进入二十公里非军事区。他们在某些地点甚至越过“实际控制线”,侵入无争议的印度领土——中国军队尚未撤出斗拉特别奥里地地区。在中国政府毫不含糊地承认已经正式划定并由自然地形清楚标明的锡金边界,几乎天天发生入侵和挑衅。中国政府不仅没有制止其军队所采取的这种侵略行径,反而对印度进行无根据的指责和露骨的威胁。又再一次谈论什么“严重后果”,“惩罚”,“不会有好下场的”,还威胁要对假想的“印度入侵”西藏,“一定坚决予以回击”。这些指责和威胁只不过是中国军队越过印度边界的蓄意侵略行为的烟幕。
1127日,印度政府还向中国大使馆递交了另一个照会,称中国指责三名印军越过边界攻击中国士兵这事完全是编造的,而中方杀害三名印度人是一件野蛮的和不人道的罪行。
1128日,印军先后从中方领回三名被捕士兵和另外三名被击毙士兵的遗骸。北京时间十四时,印军少尉吉·德·斯亚德率领八人,按照中国外交部二十五日照会印方规定的时间、路线和联络记号,来到交接地点。中方民政人员当场将用白布裹好的三具印军尸体,连同步枪三支、子弹四十三发、望远镜一具,以及在尸体上发现的手表等私人财物,全部点交给了印军代表吉·德·斯亚德少尉。北京时间十八时三十分,印军代表维·杰·辛格等三人,打着两面白旗到中国锡金边界东巨拉山口中方一侧,领回印军下士桑托克·辛格(军号九二○二八○二)、士兵奈恩·辛格(军号九二○二三六九)、杜塔·拉姆(军号九二○五九九九)三人,以及他们所携带的三支步枪和弹药。


出处:《人民日报》19651125日《入侵印军三人被我击毙》、《印军三人侵入我来果桥地区武装挑衅 我外交部向印度政府提出强烈抗议 再次警告:只要印军继续入侵挑衅,中国一定坚决予以回击》、《国防部负责人警告印度必须马上停止一切挑衅行动 中国人民教训侵略者有丰富经验 印方硬要挑衅一定得不到好下场》,1126日《我外交部照会印度驻华大使馆 中国可以同意印方领回三具印军尸体认领三名入侵被捕印军 再次严正警告印度政府吸取入侵失败教训停止一切侵略活动》、《中锡边界印军开炮射击我边防人员》,1129日《本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考虑他们已经承认错误 我国把三名入侵被捕的印军交还印方 印方领回侵入我来果桥地区被击毙的三名印军尸体》、《我政府强烈抗议印军炮击我边防人员 严正谴责印方造谣诬蔑妄图掩盖开炮挑衅的罪行》;《参考消息》19651125日《印度接连诬蔑我“侵入”印境一些议员叫嚷把战争引向我国西藏》、1127日《印报报道我击毙入侵印军三人》、1130日《印度政府编造诺言诬我“天天入侵”》。